□本報記者 趙恩霆 整理
  11月26日,中國國防科工局對外宣佈,由著陸器和巡視器共同組成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將在12月上旬擇機發射。如果“落月”成功,月球車(巡視器)“玉兔”能成功駛離著陸器,它將在月面工作3個月。
  整個11月份,印度於5日將其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送入太空;美國接著在18日成功發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並且會早於印度的探測器到達火星;19日,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彌諾陶洛斯”火箭發射升空,搭載了創紀錄的29顆衛星;然而,這一紀錄僅保持了兩天,就被俄羅斯的“一箭32星”發射所超越。26日,韓國確定併發表了宇宙開發中長期計劃方案,欲憑自主技術實現2020年奔月、2030年登火星。
  隨著科技進步和各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航天領域的競賽中,已經不再是美俄獨領風騷,中國、歐洲甚至印度等國家和機構紛紛加緊腳步向前趕。第一方陣仍保有優勢,但第二方陣的實力不容小覷,各國都加緊在廣闊太空占有一席之地。
  有了金剛鑽,才敢攬這瓷器活
  從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到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成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飛速發展,太空也迎來了中國航天員。目前,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飛行器,為我國構建空間實驗室打下了基礎。
  相比載人航天工程,中國的探月計劃“嫦娥工程”始於2004年,“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分別在2007年10月和2010年10月發射升空。“嫦娥一號”圓滿完成了一期“繞月”使命,“嫦娥二號”則發回了清晰詳細的月球錶面影像數據。目前,“嫦娥二號”與地球間距離突破6000萬公里,並繼續奔向更遠的深空,預計最遠將飛行到距地球3億公里處。
  中國在航天領域的探索仍算是後來者。這個領域曾長期處於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掌控中。以探月活動為例,目前全球共進行了129次探月活動,前蘇聯和美國兩家就分別進行了64次和59次。相比之下,中國、日本各2次,歐洲太空局和印度各1次。
  在如今大熱的火星探測領域,美國仍保持獨大態勢。目前,火星軌道上有3顆探測器正在工作,除了一顆是歐洲太空局2003年發射的“火星快車”探測衛星外,其餘兩顆都來自美國,分別是2001年發射的“奧德賽”號火星探測衛星和2005年發射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此外,火星錶面還有兩輛美國的火星車,即2003年發射的“機遇”號和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
  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招來非議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步子要一步一步地走,然而,印度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印度看來,自己是南亞地區大國,又是金磚國家之一,重要新興經濟體,世界人口大國……優勢不一而足,不上太空轉一圈,似乎對不起這些名號。
  然而,另一個現實是,印度仍有規模龐大的貧困人口。世界銀行今年4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12億貧困人口有三分之一生活在印度,這些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25美元。印度還被稱為“全球最大戶外廁所”,近半數人口露天排便,缺公廁的程度可想而知。
  作為一個國家主體,印度要做的事兒很多,其中就包括上太空。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印度每年花在空間項目上的資金約合11億美元,有20顆在軌衛星執行通訊和遙感等任務。
  11月5日,印度首個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發射升空。從去年8月印度宣佈這項耗資7000多萬美元的火星探測計劃,到將衛星發射升空僅耗時14個月。只不過,它並非上了天就直奔火星,經費不多導致燃料有限,因此需要先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繞幾圈,獲得足夠速率後再變軌飛向火星。
  伴隨“曼加里安”號升空的是關於印度火星探測計劃的不同聲音。印度《商業標準報》迫不及待地稱,“印度將是第一個亞洲國家、世界第四個實體將探測器發射到距離地球4億公里的火星軌道。”俄羅斯《新消息報》報道,印度參與太空競賽探測火星,不僅是搜集火星上的信息,而且可以證明印度具有相當的科學技術潛力來發射自己的火箭。
  這算是好聽的,還有難聽的。“印度火星探測完全是為了聲望。”阿聯酋《國民報》的社論稱,“一個洋蔥價格上漲就能讓數百萬家庭生活預算緊張的國家承擔得起造價45億盧比的火星任務嗎?它能不這麼做嗎?”英國雅虎新聞網則報道說,火星成為新聞,不是因為火星人入侵地球,而是印度要探測火星,“印度政府將錢首先花在養活本國人民身上是不是更有益?”
  俄羅斯“空間與天文學新聞”網站稱,印度的火星探索是一項“形象工程”。德國《焦點》周刊強調印度的火星探測“比許多飛機便宜”,其成本相當於最便宜的波音客機。德國電信網報道說,新興經濟強國印度至今沒有到達任何星球,卻要發送無人探測器到火星,這樣就可以一躍成為火星精英國傢俱樂部成員。(下轉B02版)
  (原標題:到太空“占座”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njggjmw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